六月四日,是香港人不可忘記的日子。因為中國在這一年這一天的凌晨,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子彈不斷從機關槍射出,打向同胞的身體,在體內發生爆炸;坦克輾過同胞,血肉橫飛的場面,透過人造衛星,通過電視,傳到我們的眼睛,到達我們的心。不單是我,當年有看到的人都仍歷歷在目,看到的人都難免傷心。這一天生日的人,這一年的生日實在是不好過的,總會為國家添上一份傷感。
六四事件已過了十六年,為何香港人仍要紀念六四?六四事件很一些中外節日比較,六四事件只不過是眾多歷史事件的其中一件而已。
六月四日,是香港人不可忘記的日子。因為中國在這一年這一天的凌晨,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子彈不斷從機關槍射出,打向同胞的身體,在體內發生爆炸;坦克輾過同胞,血肉橫飛的場面,透過人造衛星,通過電視,傳到我們的眼睛,到達我們的心。不單是我,當年有看到的人都仍歷歷在目,看到的人都難免傷心。這一天生日的人,這一年的生日實在是不好過的,總會為國家添上一份傷感。
六四事件已過了十六年,為何香港人仍要紀念六四?六四事件很一些中外節日比較,六四事件只不過是眾多歷史事件的其中一件而已。
位於澳門盧廉若公園旁的澳門茶文化館已於2005年6月1日下午6時開幕。澳門茶文化館的成立或多或少是圓澳門出色的教育人士林志宏先生的遺願,希望成立博物館推廣紫砂茶壺和中國茶文化。
第一個展覽就是「聚紫軒藏茶具展」,在2005年6月2日至10月2日舉行。「聚紫軒」是林志宏先生收藏紫砂茶壺的地方。在他退休之後,開始喜歡研究紫砂茶壺,他在省港澳等地購買廉價的紫砂茶壺收藏。更在臨終前,開始訂製紫砂茶壺慶祝澳門回歸五週年,可是未到澳門回歸四週年就已經與世長辭了,與馬禮遜同葬於聖味基墳場(即舊西洋墳場)。
澳門的道路交通是十分特別,也衍生不少交通問題。在澳門買車是十分廉宜,而且十六歲就可以駕駛電單車,所以街上是十分多車。另外,行人過路是以行斑馬線為主,根據法例,行人是有優先權使用斑馬線,車輛便要等行人過了馬路才可行車。這樣,有時要等一段時間車輛才可以行走一段路。有人建議建多些道路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本人認為不可行,第一,舊區的道路(例如新馬路)不可能改,這區的交通問題仍存在,第二,新的道路仍會增加車輛數目,這些車輛仍會使用舊區的道路,仍不會改善交通擠塞的問題。我認為調高車價及收緊擁有汽車的年齡和鼓勵市民步行及乘坐交通工具是比較有效的。
澳門的道路是不方便到駕駛人士使用,他們(電單車司機)會用行人路和經過公園才到另一個地方,否則,就要行走比較長的路線。宋玉生公園是一個例子,這個公園橫跨了數條馬路,車輛原本可以直行就可以了,可是因為這個公園,汽車要繞著這個公園才返回原本的路線。另外,黑沙環公園也是一個例子。電單車司機會駛過黑沙環公園的行人路才到另一邊的馬路,如果他要使用馬路,他要用比較多的時間才到另一邊的馬路。
香港的公民教育,至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開始加入關於中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課題,這一類的公民教育,可以稱為「國民教育」或「愛國教育」。
這些國民教育,當然讓我們認識國旗的顏色有什麼意思、五顆星代表什麼、國歌是誰作、從哪套電影的主題曲、認識基本法等。在儀式上,在重要日子,如國慶、特區成立紀念日升國旗唱國歌。請不好忘記,國慶日和特區成立紀念日是公眾假期,如果要學校老師學生工友在公眾假期刻意的返工返學看升國旗唱國歌是不是對他們不公平呢?沒有在這些日子有升國旗唱國歌的學校是不是不愛國呢?我們不太懂國旗顏色和五星的意思,不太懂唱國歌和知道國歌的出處的市民是不是代表不愛國嗎?
2005年5月15日,是基督教界和佛教界的勝事。跟據基督教的曆法,這天是聖靈降臨節,也是世界公禱日。這天也是農曆四月初八,即是佛誕,也是浴佛節。佛教人士當然有一些佛教儀式進行慶祝佛誕,其他民間慶祝活動中,港澳地區的有代表性的就是長洲的太平清醮和澳門的舞醉龍。
長洲的太平清醮中,有代表性的活動包括會景巡遊和搶包山。在會景巡遊,即是飄色,長洲的各值理會和團體都參與這次巡遊。從北帝廟出發,經過指定路線,返回北帝廟。各團體會有舞龍舞獅,銀樂隊表演,有小朋友站在木架或竹架上,扮演不同人物。搶包山更是傳統活動,至從香港在1978年因包山倒塌事件後取消搶包山活動後,至到今年才再辦搶包山活動,今次搶包山更與攀石活動結合,令搶包山活動更安全。
星期日(2005年5月29日)悶悶地又未餓,便到珠海一遊,在一間名叫「麥田咖啡」吃下午茶,國內的消費應該比香港及澳門為低。這裡有不少澳門人來光顧,因為你會看見有人拿著《澳門日報》閱讀。
這裡的下午茶時段為下午二時正至下午五時三十分。這裡推出了一個下午茶,是叫一杯咖啡或奶茶之類的飲料,就送一款食品,例如有台灣擔仔麵,台灣炒麵,雪菜肉絲米/麵,西多士、薯條。由於我當這餐下午茶是午餐吃,就叫台灣擔仔麵來吃。我原以為在下午茶送的麵是少得很,可是這碗台灣擔仔麵的份量跟一般吃的麵的份量差不多。結帳時,只付人民幣十九元,跟港澳的消費差不多。